連日來,“網紅打卡地”成奪命危險地的話題被輿論聚焦,未開發的景區、山洪多發的地質災害點何以被打上“網紅”標簽?野游事故頻發,為何還擋不住“種草”和“打卡”?
越小眾越“網紅”,越野生越“種草”
近日,四川成都彭州市龍門山鎮龍漕溝突發山洪,造成游玩群眾傷亡,事發之后,另一處網紅打卡地也引發網友關注。這是位于浙江杭州建德的廢棄礦洞,被原帖博主稱為“完美避暑勝地”。
據了解,此地岔路多、山體有裂縫,隨時可能有落石,今年卻有越來越多的人來此探險。當地村委會考慮到安全隱患,前幾天連封5洞。社交平臺上已搜索不到此地的相關信息。
但中新網發現,不少社交平臺上依然有各種小眾景點推薦,如野生瀑布群、未經開發的山洞,甚至還有廢棄的醫院、電熱廠和防空洞群。
“野生”“小眾”“廢棄”……這些關鍵詞成為引人關注和吸引流量的標簽。精心修飾的圖片下,有許多網友跟帖詢問地址在哪。
越是小眾的、未被開發的地方,越容易受到關注,也頻頻出現事故。
2020年8月,野外旅游探險圈網紅“飛魚”在獨自翻越西藏昌都地區的他念他翁山時遇難。
2022年2月,95后女詩人“星芽”在連接秦嶺鰲山和太白山之間的路線徒步旅行時遇難。
水質清澈、空氣清新、人煙稀少……不少未開發的野生景區日漸火爆起來,網友可以在社交平臺上“種草”各種濾鏡修飾過的美景,卻忽略了當地“嚴禁靠近”的警示牌。
小小的露營帳篷,何以引來致命流量?
支起露營帳篷,展開蛋卷桌,點亮星星燈,拍照、修圖、發帖,一篇篇非專業卻高流量的露營打卡攻略就這樣呈現在互聯網平臺上。
中新網調查發現,這些打卡點往往標記不收門票費,其周邊可搜索到的、可供消費的門店稀少。
然而“種草”博主們卻能寫出一篇又一篇的筆記,其動力就源自互聯網用戶的流量。
疫情之下,跨省、出境、長途旅行稍有遇冷,過往游客扎堆的熱門景區亦有聚集風險,小眾、人少、景又好的戶外露營異軍突起,經多個互聯網平臺傳播后吸引了眾多游客,帶動了新型露營產業,相關的裝備、餐飲、營地、交通亦成為互聯網平臺熱議的話題。
有媒體報道,攜程發布的報告顯示,2022年“五一”假期首日,露營在平臺的訪問熱度達歷史峰值,搜索熱度環比此前一周增長90%。
而與以往專業性、技術性較強的傳統露營不同,現如今盛行的是一種精致而非專業的短途活動。
帳篷、天幕、燒烤爐、蛋卷桌是入門級標配裝備,近郊、戶外綠地、野生景區是露營地的不二選擇。
然而,相對于傳統的露營方式,新興的短途露營在專業性降低的同時也對安全性做了減法。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并不具備露營防護的技能與知識,也沒有攜帶緊急救護的裝備。而未達開發條件的景區存在著不少安全隱患。
突發的山洪、掉落的山石、坍塌的礦洞……無論哪一種情況發生,對于新手而言都可能是致命的。
這些景區未經開發,同時也就意味著存在原始森林等自然資源。大量游客的短時間涌入,會對景區的自然保護造成負面影響。未完全熄滅的柴火、隨意丟棄的瓜皮、漂在河流上的塑料瓶……無一不會對環境資源保護造成威脅。
微評:在危險的野生景區追尋不到詩與遠方
明明是地質災害多發地,已有警示牌明令嚴禁靠近,為何還是攔不住打卡的腳步?野外露營旅行的悲劇并非個案,為何依然擋不住“種草”的心?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。
想要貼近自然、放松身心、滿足好奇心理本無錯,但冒著生命危險闖入禁止靠近的景區,是背離了出游的初衷。未開發的景區存在安全隱患,要明白在這里并不能追尋到詩與遠方。
互聯網平臺應該警醒,對用戶發布的信息要有一定的審核與監管,對于宣傳存在安全風險的內容采取提示、屏蔽等措施,合理利用自身的傳播效力。
相關部門要注意,當景區成為網紅打卡地,流量匯聚的同時也意味著安全防護的重擔不能松,在災害多發的季節要加強景區的安全保障,保護好野生景區的資源與安寧。